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,宁波帮博物馆特别策划《与祖国同行——宁波帮与共和国70年特别展》。展览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宁波帮人物和故事,向公众呈现了更为丰满、感人的宁波帮群体形象,包起帆就是其中的一位。
在展览开展前期,宁波帮博物馆工作人员前往上海拜访了包起帆先生。
包起帆先生在“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”,娓娓讲述了他的发明“故事”。
厚厚的镜片下,他的眼神坚定,告诉我们:“我不是一个天生的发明家,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,创新的地点就在岗位,在岗位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去尝试创新。”
“1968年,我17岁,进了上海港白莲泾码头,做了6年装卸工。”包起帆回忆起自己入行时。
包起帆走上发明创造的路,源于他对工友的爱。
雄心壮志:为了工友不被“木老虎”吞噬
码头每年要从船上装卸进口木材200万立方米~300万立方米,全靠工人下船舱,用钢丝绳捆扎后,再用吊机起吊。这种粗放的作业方式,险象环生、事故不断。从1968年到1981年这短短十几年里,码头上死于木材装卸的就有11人,轻伤重伤的工人竟然有546人次之多!包起帆在做装卸工时,也好几次受伤了。有一次他去挂钩时,不小心手被夹在钢丝里面,痛得他大声喊叫。重机吊钩松下来时,取下手套,大拇指鲜血直流,连骨头都看到了,十指连心啊!
木材装卸,手工操作,劳动强度高,生产效率低。加上原木常有晃动流串,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亡事故。1981年,包起帆目睹了3名工人兄弟因木材装卸而工伤死亡的现实,3个人加起来的年龄还不到80岁。装卸工畏惧地称木材为“木老虎”。包起帆也因受到“木老虎”的伤害,被调到机修车间当了一名修理工。他暗暗立下誓言:一定要让装卸工人逃离“虎口”,让人力装卸木材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手中结束。
1983年10月,他到北京参加中国工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,会上每人发一支作记录用的圆珠笔,他无意识地将笔抓在手中一揿一揿,那笔芯一伸一缩。揿着揿着,他的眼睛突然一亮,“有啦!”圆珠笔的伸缩原理不是也可以移植到木材抓斗的启闭机构中去吗?
经过不懈努力,包起帆在码头上发明了木材抓斗,并形成一套完整的“木材抓斗装卸工艺系统”,工人们再也不需下船舱用人力去捆扎木材了,上海港此后再也没发生过一起重大伤亡事故,效率也因此提高了2.67倍。包起帆开始走上了科技攻关之路。
向机械化迈进,开启内贸集装箱新篇章
木材抓斗成功后,包起帆又把目光瞄准了“铁老虎”,开发出一系列新颖的装卸工具,使港口装卸迈向了机械化。这些成果在我国铁路、电力、环卫、核能等30多个行业1000余家单位得到广泛应用,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为此,包起帆获得国家发明奖3项,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。
运用创新理念,探索现代物流港口实践
跨入新世纪,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,中国港口迈开了从机械化向数字化、自动化、智能化变革的步伐。组织上再度调任包起帆到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担任分管科技、装备和基本建设的副总裁。包起帆创新的舞台更大了。包起帆说,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自己取得多少成果,更在于能够带领和帮助更多的人成长成才,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。为此,他创造条件,让更多的职工加入到创新团队中来,由此开启上海港依靠创新走向世界大港的壮丽征程。
将发明上升为国际标准
2011年,包起帆离开了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副总裁工作岗位,到上海市政府任参事。针对上海面临的日益突出的人口快速增长、土地缺乏、岸线短缺以及洋山港码头超负荷等问题,包起帆组织国内近百位专家学者,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,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,以前瞻性视角开展了“新横沙成陆开发和深水新港建设可行性关键技术研究”,提出了“新横沙”的概念,绘制了把横沙建成上海“第二个浦东”的宏伟蓝图。这一研究项目又获得了2017年上海市决策咨询一等奖。
2011年,包起帆领军发明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上升为国际标准ISO 18186,实现了我国在物流、物联网领域领衔制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。
成果累累,创新非凡
四十多年来, 包起帆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130 多项技术创新项目,其中3项获得国家发明奖,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,4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,36项获得巴黎、日内瓦、匹兹堡、布鲁塞尔、纽伦堡等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;授权国家和国际专利50项。他曾在1992年和2008年分别获得比利时国“军官勋章”,1999年获得聂荣臻发明创新奖,2007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,2010年获得世界联合会特别奖。
包起帆连续5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,2次获得全国“五一”劳动奖章,还获得全国共产党员、全国道德模范、全国科技工作者。他是党的十四大、十五大、十六大、十七大代表,九届全国政协委员。2009年在全国评选的100位感动中国人物中,包起帆名列其中,还被评选为共和国60位影响力的劳动模范。2018年被中共国务院授予100位“改革先锋”奖章。